2023 年已来,数字化转型仍然是 IT 的主旋律。不过,与以往一窝蜂、追求形式化的数字化不同,在疫情和日益增加的外部压力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大浪淘沙,生存下来并创新发展已成为当下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另一边,数据的增长,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都寄希望于数字化去做应用的创新、业务效率的提升,并挖掘数据中更多潜在的商业价值。

这里援引达摩院刚刚发布的报告:“云计算始终是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中心:基于云定义的可预期网络技术,将从数据中心的局域应用走向全网推广;因云而生的云原生安全技术,则将推动平台化、智能化的新型安全体系的成形;云也在重新定义计算体系架构,从以 CPU 为中心的传统架构,向以云基础设施处理器 (CIPU)为中心的全新体系架构演进。未来,由云定义的软硬一体化,将实现系统级的深度融合。”(《达摩院 2023 十大科技趋势报告》)

具体到对云资源的选择,根据 Gartner 预测,中国采用混合云的大型企业机构占比在 2026 年会提高到 70%以上,而 2021 年这一比例不足 40%。另外,在 CSDN 年度重要调研报告《2021-2022 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中,34%开发者表示公司使用私有云,将私有、敏感数据放到私有云中运行处理。对于企业来说,灵活的 IT 云资源之上,云原生更进一步用于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企业应用,这将极大扩展企业应用负载的丰富性,让应用发挥极致的潜力,同时最优的 IT 成本,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云计算领域相关技术,一直是厂商、开发者、用户关注的重点。2022 年底,第 31 期《开谈》直播中,我们已经谈到了云基础设施/混合云、云原生与云上应用等话题(直播回放地址:https://live.csdn.net/room/programmer_editor/AvJ37UFP )。直播时间有限,CSDN 再次邀请直播嘉宾万博智云 CTO 及联合创始人孙琦老师,详细为我们梳理 2022 年云计算领域的一些变化与趋势,以飨读者。

以下为孙琦撰写原文:

数字化转型深入,云上应用创新促进底层资源扩展

其实谈到各个行业对云迁移与云资源的需求,就离不开对应用特点的分析。简单来说,应用面向的人群越大,对底层基础资源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具备这样特点的应用往往聚集在互联网行业,或需要以互联网形式提供服务的传统行业,例如:互联网金融等。所以这类业务系统在构建时,除了考虑应用的业务可扩展性,还需要兼顾底层基础架构的横向弹性扩展能力。而传统企业应用,往往面向内部,使用人数有限,在应用构建上往往只考虑业务自身可扩展性,而对于性能和纵向扩展性依赖于底层基础架构层。

互联网行业一直都是云资源消耗的大户,AWS 的诞生为互联网应用横向扩展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在最近十年内,云计算似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无论是最早的电商行业、到后来的游戏、金融等,基础架构层的弹性带来了更多业务创新的可能性。由于互联网应用对于高可靠、业务连续性的要求极高,所以在初期的架构设计时,基本采用分布式架构,并天然具有容灾的特性。

在云资源选择上,主要考虑成本因素及自主可控。在一些互联网初创公司,为了快速的迭代的需求,基本使用云原生来加速自己的迭代速度,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上线。随着用户量的增长,云资源消耗会逐步增加,此时企业开始逐步考虑云上资源的优化以及逐步引入多云策略,以提高自身在云资源价格上的议价权。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云原生应用越靠近 PaaS 和 SaaS 层越容易形成锁定,反之在 IaaS 和 iPaaS 层,相对较容易在不同云之间进行迁移。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采用多云战略。除了头部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同时提供公有云服务外,其他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直接建设私有云承载一部分业务需求。由于互联网企业多数以技术人员为主,所以在不同云之间进行迁移时,历史包袱较小,甚至可以从源码级别直接进行优化。但这种情况只限于基础资源,对于 PaaS 和 SaaS 的云原生应用,首先需要寻找替代解决方案或进行自研,然后再进行代码重构实现替代。

在非互联网行业中,情况比较复杂,除了考虑应用本身的特点外,还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以证券行业监管为例,通常只有行情前端系统可以运行在公有云上,核心数据则必须要存放于自建的基础架构上,并且需要通过专线与之相连。最近几年,随着世界格局加速变化,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逐步成为国家级别的战略。

数据安全、流转是混合云与多云建设重点

2021 年初,某互联网公司悄然在海外违规强制上市,并提供大量重要民生数据。同年 6 月 1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同年 8 月 12 日,天津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企上云工作完善国资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第三部分重点任务第二点明确指出:各企业已经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台(如:”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沃云“、”天翼云“、”移动云“等)的信息系统,租约到期日起 2 个月内全部迁移至国资云,原则上最迟应于 2022 年 9 月 30 日前全部迁移至国资云。2022 年 7 月 12 日,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发布重磅消息《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电信引入多家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国家云公司,统筹开展科技创新、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体系部署,加快构建推动云的原创技术生态。政策的发布与落地往往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在发展云计算的道路上势必会走出与美国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

在过去几年间,几乎各行各业都建设了一个或多个云资源池,像金融、电信、政府、工业、医疗等,并通过云管平台形成混合云的纳管能力。一个比较典型的混合云云资源池包括:VMWare、私有云或专有云、超融合环境等。私有云主要是以 OpenStack 为代表,而专有云多以互联网厂商的公有云架构下沉的轻量级架构,比较典型的代表有阿里的 Apsara Stack、腾讯的 TCE,华为的 HCE 等。由于容器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在这些资源池之上,又逐步建立起容器平台。根据 Gartner 的定义,一个多云管理中,应当具备数据流转能力,在场景上主要为迁移、备份和容灾。而在之前几年建设中,大部分企业将重点放在上云,而忽视了多云中计算资源的流动性,形成了多个资源池之间的“新数据孤岛”,无法很好的面对未来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所以数据流转能力,是未来在多云建设过程中重点需要考虑的能力之一。

云计算信创:全面适配、迁移,保障业务连续

再从信创的角度来看,最近两年在政府和金融领域正在大刀阔斧推进,信创涉及的层面较多,从基础硬件、芯片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本上需要应用进行重新适配。大部分信创云主要依托于 X86 的云架构进行重新适配,在使用体验上与之前的云平台完全相同。但是对于应用上云时,就需要进行重新编译和重新部署,很难使用重新托管方式。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需求是,信创环境之间是存在迁移需求的,例如:在不同芯片之间存在指令集的差异,导致云平台热迁移无法使用,只能通过重新托管方式实现业务迁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脱虚向实,而云计算又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座,所以在工业互联网中的云计算应用值得重点关注。

在云资源使用上,大部分客户的资源主要集中在 IaaS 和 iPaaS,主要包括:

计算类资源:云资源、容器平台等

存储资源:块存储、对象存储、NAS 等

网络资源:VPC、公网、负载均衡等

安全产品:WAF、DNS 等

数据库产品:RDS,包括关系型和非关系型

中间件产品:RabbitMQ 等

大数据产品

从云迁移和多云使用的角度来看,资源越标准,越容易进行互相迁移。而像 PaaS 或者 SaaS 等高附加值的云原生资源,是云厂商在最佳实践中,重点引导用户使用的资源。 

2022 年底阿里云故障影响到了客户业务连续性,因此,虽然在最佳实践中往往建议进行多可用区部署,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多可用区部署也意味着成本增加。所以也建议考虑在云资源相对标准化的前提下,考虑跨云之间的容灾,以确保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并实现成本最优。

云巨头的增长点是什么?

在国外,主要的云厂商份额主要被 AWS、AZure 和 Google 瓜分,而中国的云计算厂商却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公有云本身是一种集约效应,需要大量的客户实践逐步形成抽象,而目前的中国云计算发展显然有些分散,随着政策监管越来越严格,指望政企客户拉动公有云增长的路已经被堵死。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公有云巨头增长点应该是在海外,通过瓜分三大巨头的市场份额求生存。

结尾语

最后,祝愿所有开发者,在 2023 年,傲游“云”间,高效开发!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