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万众瞩目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盛大举行。中国移动负责亚运会网络指挥系统的工作人员覃娅彬,站在保障系统屏前,一刻不停地盯着跳动的数据,直到场馆人流散场完毕,她才如释重负,一下子坐到座位上。
很多观众都被开幕式的精彩瞬间震撼,但覃娅彬跟同事们最关心的是现场的人流、网速、通话质量等数据。在这个“杭州亚运会网络智慧保障平台”的大屏上,一个个数据跳动着,它1:1还原了大莲花开幕式现场的人流、设备、网速和各类通信业务情况。
“大莲花”有80800个观众座位,如此高密度的人群聚集,不仅对现场网络容量、网络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对后台支撑的网络保障平台更提出了高难度挑战。
“我们当天以人流动态保障为主线,对城市重点商圈、景区、交通枢纽、涉赛场馆的网络进行分钟级监测和实时调度。在交通场景上,聚焦地铁从路网到线路再到站点的客流情况;在‘大莲花’内,重点关注人员入场退场进度。所有的数据通过点、线、面三个维度一分钟更新一次,基于最新动态实时开展网络资源调配。”覃娅彬表示,这样的智能自动保障模式在亚运会期间创新使用,也为未来网络支撑保障提供了新范式。
开幕式当天,中国移动打造的亚运会网络指挥系统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覃娅彬回想起来,深有感触地说:“那天晚上,我们都很激动,过去半年的奋斗瞬间,一帧帧在我脑海里浮现,真的太不容易了。”
今年2月,一支来自网络保障相关部门的15人小组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成立,他们给小组取了个名字——“一切皆可见突击队”,目标是通过“一切皆可见”来实现网络的全域感知和精准调度,具体包括“网络组网结构可见”“业务端到端运行状态可见”“人员物资可见”等更细致的要求。
小组成员们根据亚运会保障跨地市、多场馆、新网络的特点,对指挥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和规划,主要分为网络态势、城市运营、场馆态势、AGIS态势四个场景。
孔华明是杭州亚运会网络智慧保障平台的数据专家,亚运会给他的感觉就两个字——“快”和“准”。“以往的数据可能要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才更新一次,但杭州亚运会的数据,都是以分钟计算的。”
为了夯实数据底座,让亚运会网络保障又快又准,保障团队共梳理了300多个关键指标、上千个空间与时间粒度。
“这些指标每天会产生千万级的数据。要实现这么大数据量的分钟级呈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逐一攻克每个指标的端到端切片时延,实现‘秒级数据生产、秒级数据消费、秒级数据计算、秒级数据开放’,支撑1+1(1分钟粒度,1分钟时延)的数据能力,确保网络保障每天千万级数据量分钟级精确呈现。同时,分层解耦数据模型、做大做强融合模型、开展数据质量稽核,确保模型准、预测准、稽核准。”孔华明说。
对于收集到的海量数据,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起来,以更好地回溯和分析呢?为此,“一切皆可见突击队”的成员们进一步拓展了时间、空间与业务维度,提出了一个网络保障的新范式,他们称之为“时空魔方”。
“这个‘时空魔方’就像一个录像机,我们在保障系统上设置了一个时间轴,通过拖动时间轴,可以回溯过去任何一个点的数据状态,也可以感知现在的情况,再通过智能计算推演未来。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拓展了数据的空间概念,实现了从宏观大场景到微观小单元的精细化数据可视呈现,比如在开幕式现场,我们把馆外数据颗粒度画到了20米×20米的栅格内,馆内细化到座位区块级。”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网管中心数据专家朱书含表示。
时间回退到今年4月,当时杭州举行一场大型演唱会,现场有几万名歌迷。“为了这场演唱会大家通宵了3个昼夜,保障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但在个别方面也暴露了一些技术上的不足。大家静下心来,用时间轴一点点回溯整个演唱会的数据分布,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大屏与数据交互的接口层没法应对4000个接口的瞬时并发访问量,导致网络局部问题,我们立刻在这个环节上做了改善。”孔华明表示。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都采取当日闭环工作制,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碰头,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晚上下班前还有个总结会,今天的工作怎么样、难题在哪里,当日事必须当日毕。这样的流程我们坚持了150多天。”朱书含说,这样的持续高压工作状态下,大家都怀着对亚运会的热忱在工作,开幕式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后,她回家倒头就睡,终于睡了一个囫囵觉。
“我们特别骄傲和自豪,这次的亚运会保障经历,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朱书含说,他们奋战了180天,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杭州亚运会网络智慧保障平台在亚运会之后,还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吗?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团队各位伙伴们笑着一致肯定。“那是当然,现在亚运会保障任务还没有结束,后面有更多赛事、更多场馆需要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也将把杭州亚运会的通信保障范式进一步推广到更多的网络保障场景。”他们笑着说。(编辑:晓媛)